舒兰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中国人的故事猪倌书记李林森做农产品中
TUhjnbcbe - 2024/8/25 11:39:00

萧萧的山风,吹动着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流水,和着婉转的鸟鸣。风景秀丽,村民却穷得叮当响,这是三梁村七年前的真实写照。

位于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的三梁村,村如其名。村子地处偏僻、产粮不多,三道丘陵仿佛村民肩上的三道梁,压得人喘不过气。

7年来,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三梁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林森和乡亲们一起,搞活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终于将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沉睡”的土地“唤醒”。“我喜欢酿酒前的味道,是幸福的微醺。”回忆奋斗艰辛点滴,李林森感慨万千。

李林森。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当家人”得把“家”当起来

镜头转到上世纪60至80年代,三梁大队可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十里八村都羡慕着呢。

但现实里的三梁村却“泄气”了。年,刚刚任职三梁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林森下决心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盘点一下三梁村的家底,但结果却给他泼了盆冷水:集体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反而还负债十几万。

面对集体资产“分光吃净”的现状,一筹莫展的李林森有些沮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到当时村里的实际情况,真是愁啊!”刚上任不久,必须一鼓作气!李林森暗下狠心:既然当了这个书记,再苦再难也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三梁村今昔对比照片。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要致富,就要集思广益。李林森牵头,三梁村党支部召开了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王振龙回忆说:“新书记说要听听大家对村庄发展的看法,借着这个机会,大家把憋在肚子里好多年的话都倒出来了,有的说,村民们有困难,经常找不到村干部,他们不干实事还把村集体搞得负债累累;有的说,以前村里有集体的生产队,村民们干活很有积极性。但这十几年,集体经济成了空壳,村里的办公地都险些成了‘危房’,许多老百姓都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靠一家一户,只能种点玉米高粱,卖不上价啊。”最后大家一致认定,要发展三梁村,就必须让“当家人”把“家”当起来,搞活集体经济。

但当时的三梁村要钱没钱,要产业没产业,大家唯一的指望就是返乡“能人”李林森:你自己富了,能不能做个“火车头”,把大家的日子都带起来?

三稻梁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的石碑上写着“锲而不舍,协作共赢”的三梁村精神。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李林森先火速整顿了村委。他认为,“村里最大的问题不是基础差,不是没有钱,而是群众的心不齐”。基础差可以慢慢打,没钱可以慢慢攒,但老百姓的心散了,干什么事都没有指望。为了把散了的心聚起来,他千叮咛万嘱咐“两委”班子,无论多忙,一定要把村民的事放在第一位,美化、亮化、绿化,村民们最头疼的痛点先解决。“只有人心齐了,拧成一股劲,老百姓信得过咱,才能一块干事创业。”经过一番调整,三梁村这列“火车”有劲儿多了。

要发展村集体经济,以产业兴村强村,就得给村子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把好脉。三梁村地处偏僻、人均土地不足4亩,种植传统作物收入不高,咋办?李林森结合自己的养猪经验,提议村民们先从拿得准的入手,入股养猪。他的想法一公布,村里就炸开了锅,“这些年村集体干啥赔啥,养猪就能挣钱吗?”“家财万贯,带毛不算,养猪就没有猪瘟?俺们不是怕辛苦,怕的是攒了半辈子的钱打水漂”……

三梁村养殖场。三梁村供图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三梁村委会决定,成立吉林六合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林森自掏腰包成立养殖场,发展肥猪养殖产业。回忆最初发展艰难的一幕幕,李林森还历历在目:“我挨家挨户做工作,我说我就是养猪出身的,挣钱的底气还是有的。”老百姓还信不过,李林森拍着胸脯承诺,只要入股,三年后如果不盈利,连本带利退股。

在李林森的带动下,29户群众募集原始股金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20万元,利用扶贫经费,几户贫困户也入了股。为了根治老百姓普遍担心的猪瘟问题,李林森干脆搬进了猪室,和猪一起住了三年。李林森的带头表率感动了村民,也给村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年末,企业首次股东分红多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分红18万元,大多数村民看到了希望。

三梁村村民议事中心。三梁村供图

做农产品中的“爱马仕”

养殖业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村子依然是个差村、弱村。年,三梁村被省里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59人。作为村里的“主心骨”,养殖业的成绩、乡亲们更大的期盼,给了李林森更大的压力:“刚有点起色,千万不能松懈。”

三稻梁种植专业合作社外景。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这些贫困户一辈子就扎在土地里,那就把土地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捏’到一起。”李林森天天在村里转悠,琢磨来琢磨去,一个老乡唠嗑时说到地形地势,点醒了他:对啊!三梁村虽是个半山区,地不平,但有一个优势,就是东南比西北高,这样农作物的光照时间比较长,昼夜温差还大,非常适合杂粮的成长。

这就是给三梁村“造血”的机会!年,李林森考察市场,找准商机,带领大家成立种植合作社,将村里传统的玉米种植转变成豆类、高粱等杂粮种植,深加工成豆油、高粱酒等优质农产品,打造绿色原生态“三稻粱”品牌,如今品质最好的笨榨大豆油已卖到30元一斤。杂粮种植与养猪形成“内循环”,猪场粪便转化成有机肥料投入种植,增收的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无污染,用上以前创业的经验,李林森灵活通过直播等带货方式,逐渐靠好品质、好口碑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

李林森讲解高粱酒酿造特色。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我们的高粱酒生产出来都放在地下窖藏,用专用的坛子来装,恒温条件下三年以上口感更好,存的年头越多越好喝。”谈到本村的高粱酒酿造储存工艺,李林森滔滔不绝。村史记载,三梁村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过高梁酒坊,口碑还不错,但运输不给力造成了“酒好也怕巷子深”,没能坚持经营下来。不过酿酒的手艺还在,李林森带领村民们重新开起了烧锅,地里的高梁上农家肥,品质有保证,再借助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展销路。慢慢地,实打实的纯粮食酒有了品牌,当年的高梁酒每斤卖到90元还供不应求,不少酒坛子上标注着客户订购的信息,贫困户们在酒厂找到了活儿干。

三梁村新貌。三梁村供图

“现在主要销往上海、厦门、珠海、北京。和北京是有稳定的合作,在各个城市都有一个经销商,主要是针对高端群体。我们的口号是做农产品中的‘爱马仕’。”李林森目光炯炯。

打通村里的“内循环”,以养殖带种植,三梁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年换届选举,村党支部成员全部高票当选,李林森更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老百姓对三梁村的美好未来,满怀无限憧憬。

“带乡亲一起富,我才睡得好觉”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李林森手捧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证书,众望所归。有人问他当初“北漂”创业成功赚了钱,为什么要回来,李林森眼圈红了:“当初向乡亲们借钱给我爸治病,大家信得过我,连借条都没要,就把钱借给我了,我去北京也是乡亲们开着拖拉机送我的。后来我创业拼死拼活挣了20万,带利息还给了大家,但还总觉得欠了乡亲一份情,所以大家入股时,我就托底了,不够我给补。就要带着乡亲一起富,我才睡得好觉。”

李林森回忆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提到路,李林森又想起了往事。“我走的时候印象特别深,村里的路不好走,有一次一个乡亲得了急病,愣是因为路上耽搁了,医院没救回来。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如今,集体经济有了钱,村里修了路,免费为村民改造自来水,为村民全额缴纳水费;为村民免费维修房屋和围墙,让所有村民都住上砖瓦房;对养殖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建设平方米休闲娱乐广场、平方米观赏花海、平方米标准塑胶篮球场、平方米村民议事中心、米延长木质观光栈道……

如今三梁村的路。三梁村供图

今天的三梁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三梁村了。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梁村已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1万元,耕种土地1亩。年给成员分红资金63万元。依托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梁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子富起来了,成果要与每一位村民共享,要让每一位村民住得舒服。村里78岁的孤寡老人陈玉芬,除了每年收到合作社的分红与残疾补助,村里还给她以及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免费交上了新农合。陈奶奶站在三梁村的村头,满脸洋溢着幸福:“现在我可满意了,我哪样都满意。”

三梁村村民陈玉芬。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村民王振龙原本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的他,由于工地工作不稳定,多年没有攒下一分钱,更别提照顾生病的妻子了。转机出现在酒厂里,靠酿酒,王振龙不仅攒住钱了,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有了指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过上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小日子。”

三稻梁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有不少参观者。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如果说最初的变迁是穷则思变,那么如今的发展则是居安思危。打开三梁村的发展规划图,发展目标清晰可期:在农业种植上,要形成更长的产业链;找到新的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旅游和研学进一步打开村子的知名度……如今,提到三梁村,大家再也不会皱着眉,村里人的腰杆硬得很。

“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是适合三梁村的发展之路,我们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实现强村和富民的双赢,争取在乡村振兴的荣誉墙上留下三梁村的名字。”李林森说。(记者杨月实习记者牟昊琨)

(来源:中国青年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的故事猪倌书记李林森做农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