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刘龙明尚金楼彭泉湘西龙山报道
一件军用棉大衣、一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数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其他一些纪念品和照片,整齐地摆放在一口楠木箱里。随着楠木箱一同打开的,还有一位89岁老兵的记忆。
这位老兵叫李绍光。他年11月出生在龙山县贾坝乡(今属召市镇),年参军入伍;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年11月回国疗养,后在部队服役;年5月从部队退役到龙山县税务局工作;年11月退休。手拿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物件,李绍光的思绪回到了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绍光。
血战正洞西山
李绍光参军时,抗美援朝战争已拉开序幕,第一批中国志愿军已入朝作战。不久,李绍光随部队进入朝鲜参战。
进入朝鲜后,李绍光先是做了一年的通讯员,后来从事了三年警卫员工作,参与了正洞西山反击战,老兔山——天德山战斗、五叶山战斗、胡崖山战斗等。正洞西山反击战是李绍光担任通讯员期间参加的大型战斗之一,也是他在朝鲜作战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战斗。
正洞西山原本是由美军骑兵第1师第7团第1营的两个连防守。这里是控制涟川至朔宁公路的咽喉、制高点,地势险要,美军在这里构筑有多处坚固的工事和火力点,对志愿军的威胁极大。
正洞西山反击战打响时,李绍光所在的部队与正洞西山隔河相望,要攻打正洞西山就必须过河。当时的朝鲜已进入寒冬,河水冰冷刺骨,敌人还用炮火封锁着河面,渡河异常艰难。接到渡河命令后,战士们脱下了棉衣,悄悄地过了河。
“刚过河,一颗炮弹在我们眼前炸开,全连除了副连长和我以外,19人牺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绍光掩面而泣。
副连长虽然没有牺牲,但是腿部受了伤。他让李绍光帮着把腿包扎好后,对李绍光说:“你继续往前线赶,要英勇作战、多杀敌人,为我们战友报仇。”
与副连长告别后,李绍光独自一人继续前进。前进中,李绍光遇到了两名报发员,但不久,两名报发员也不幸牺牲。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李绍光没有退缩,继续向前寻找大部队。终于,李绍光找到了一名胡姓营参谋长,并立即向他报告了所在连队的情况。得知情况后,胡参谋长让李绍光跟着自己,随即开始部署作战任务,指挥部队摧毁了敌军的碉堡和重机关枪。不久,胡参谋长也中弹了。此时,团长郑波打来电话,要求在6日黎明前解决主峰的敌军。
“第二天天还没亮,眼前灰蒙蒙的,只见原本一米二宽、一米深的交通沟,被一层又一层的泥土填满了,我们一伸脚就能碰到牺牲的战士……”对于这场战斗,李绍光回忆说,“太惨烈了。”
战斗结束后,李绍光再次找到了所在的部队,战友看到他回来很是意外,告诉他说:“都给你报烈士了。”原来,部队在打扫战场时,没有发现李绍光,大家误以为他已阵亡。
李绍光参军照片。
苦挖工事
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志愿军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在敌人密集的火力攻势下,战场上合理的工事,成为躲避敌人炮火轰击、保存有生力量和保证防御的最为稳定有效的方法。仅依托一般野战工事,很难进行持久的防御战,随着战争的持续,工事也随之进行改进。
“最开始,我们挖的野战工事是斜的,还有的是直的,后来又把这些工事挖深,把两个洞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马蹄‘U’形小坑道。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步兵接近时,我们的战士就冲出来杀敌。”李绍光介绍,敌人用重炮、重型炸弹与毒气弹、燃烧弹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破坏。
“后来,我们挖的工事,不仅要转弯,还要有两个以上的出口。”李绍光说,“坑道内既有战斗设施,也有生活设施,如厕所、厨房、水池等,这样可以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火和防寒。”说起挖野战工事,老人慷慨激昂。
“还有一种工事,需要在秋天抽调一个连去挖。”李绍光老人语气低沉,缓缓地说道,“由于朝鲜的冬天气温低至零下,不能再挖工事,但是那时候牺牲的战友需要及时掩埋,只能在秋天就挖好。”
据统计,截至朝鲜战争停战,志愿军在战场上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多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公里,共开挖土石方万立方米。
李绍光胸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以及闪闪发亮的勋章。
艰苦卓绝卫国家
“在朝鲜四年,我基本上没洗过澡。”李绍光回忆,那时的军人,人手一块毛巾,碰到有水时,就用手巾洗把脸,见到雪时,就拿雪来擦身子。“吃的就复杂了。在前方,我们吃炒面,那种炒熟的面粉;在后方,有的时候能吃上馒头、高粱米,有时候就吃玉米粉和白砂糖做成压缩饼干,没食物的时候,就去找野菜。”李绍光说起那时候的艰苦,脸上却是自豪。他说:“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始终保持志愿军的优良传统,即便是很多战士饿得啃树皮,也坚决不吃朝鲜群众的一粥一饭。”李绍光说,由于补给线经常被美军破坏,致使战场上食物短缺,很多战士们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
“最困难的是吃水,只能去‘偷’。”让李绍光印象深刻的“偷水”经历发生在攻打老兔山期间。攻打老兔山,要经过一座铁索桥。桥两边有美军驻守,敌方为了防止志愿军偷袭,不管有人无人,每隔两分钟就会向桥下发射炮弹。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在一分钟之内通过大桥去“偷水”,但过桥后,还要防范敌人的重机关枪。为了解决喝水难题,有不少战士倒在了桥下。
为给驻守在老兔山的战士们送吃的,志愿军想了很多办法。他们想从山腰挖工事过去送食物,但因为土质太疏松,工事挖一点塌一点,粮食根本送不过去。粮食供应不上,但是战机却不可延误,战士们带着罐头盒、米和酒精投入到战斗中。一找到水,战士们用酒精烧饭吃,没有找到水,战士们就只能挨饿战斗。
千里追队伍
年11月,受敌军细菌战的影响,李绍光得了严重的脑膜炎。不久,他被送到师部治疗,后又医院治疗。医院医生的建议下,李绍光踏上了回国治病的旅途。
在吉林省舒兰县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李绍光的身体得到恢复。年初,李绍光听闻自己所在的部队已经回国,立即从舒兰县赶往沈阳打听部队的去向。得知部队前往武汉后,他又一路追到武汉、长沙、衡阳。在衡阳,李绍光得知,部队驻扎到在广西全州县,他马不停蹄地赶到部队驻扎地。
从沈阳到全州县,辗转公里后,李绍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部队。战友相见,大家都十分激动。首长问李绍光是否愿意继续留在部队,李绍光满口答应。于是,李绍光又留在了部队。
年,李绍光转业回到家乡龙山县。转业到地方后,他一直在龙山县税务系统工作,深藏功名、淡泊名利。这位转业军人对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生的英雄事迹,绝口不提,将过往的荣光锁进了那口楠木箱中。对此,李绍光说:“战友们英勇作战、奋勇杀敌,牺牲在了异国他乡。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他们才是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