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永超
从院线撤档到手机端观看,《囧妈》赢得了无数好感,毕竟在今年这个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春节假期,这是唯一一部从院线转到网播的影片。然而电影播出后获得的评价让人大跌眼镜,在豆瓣一路走低,如今已经从6.5分下降到6.0分,扑街已成必然。如果把年的《人在囧途》算作徐峥的第一部“囧系列”作品,该系列影片至今已经出炉了四部。然而,“一部不如一部”的口碑和评价,让我们不禁对徐峥的“囧系列”前景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囧系列”的成功之道
在年之前,徐峥的作品量多、质优,但总是片红人不红,即我们常说的没有“人设”,直到《人在囧途》的出现。
在年上映的影片《人在囧途》中,导演将徐峥设定为一个典型的中年油腻大叔,事业上小有所成,但烦恼不断:婚姻不美满,有劈腿小三;事业上也是波折不断。没想到大获成功!
从此徐峥开始构建自己的“人设”:《泰囧》、《港囧》乃至《囧妈》;在“囧系列”的电影中,他永远是一个事业波折、婚姻坎坷、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高端感觉的油腻中年大叔;而电影情节也大致相同:因某件事而踏上旅途,其间不断地引入冲突事件,给观众制造笑料,而结局一定是温馨、治愈的。
探究徐峥“囧系列”电影的成功因素,我们不难发现,这几部电影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公路电影模式。这一源自西方的电影类型,让徐峥的喜剧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无论是《人在囧途》,还是《泰囧》《港囧》,其存在的根基都是走出去,如果没有了公路便没有了影片的延伸,影片借用一路上发生的奇葩故事来反映事件中每个人的真实内心,徐朗、徐来、徐伊万都是在旅途中完成了对自我认知的升华,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属于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财富的自由并不能解决他们思想的困境。
创作《泰囧》时“草根”文化盛行,观众们对于旅行有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想要窥探“艳遇的天堂”,美好的外部世界,美景和草根的结合促使“囧式”喜剧具有了爆款属性,也让这种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和戏剧性。
在表现喜剧的风格上,与“冯氏喜剧”的臭贫逗乐、宁浩电影的黑色幽默不同,囧系列喜剧电影大多以闹带笑、靠卖丑出位,虽然这种喜剧表现手法不高级,但“笑”果依然不错。当然,这个分寸很难把握,稍一不慎就很容易拍成《分手大师》那样的烂片,而徐峥成功把握住了这类喜剧的搞笑分寸。
此外,金牌配角的出色表现也是“囧系列”影片成功的一大关键。《人在囧途》和《泰囧》堪称“囧系列”中最成功的两部,而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配角均是王宝强。
在《人在囧途》中,徐峥是主角,但他更像配角,全片大部分笑点都在王宝强身上。王宝强出演底层小人物根本不需要演技,而且颇具喜剧天赋,擅长不动声色的无厘头搞笑,观众也确实被这个憨厚的小伙子干出的蠢事逗得捧腹大笑,喜剧就是人物一本正经地做着观众看来很荒诞的事情而不自知。由此可见,一个金牌配角在喜剧电影尤其是公路电影里的重要性。
《囧妈》败了,徐峥赢了
作为徐峥的囧系列影片之一,《囧妈》让对囧系列一直抱有期待的网友们大失所望,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0分,和《港囧》的5.7分相差无几。单纯从电影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部失败的喜剧。
从前期宣传和观众期待来看,《囧妈》应该是一部聚焦中国式亲情、搞笑与温情并行的喜剧电影,毕竟,囧系列能持续拍到今天,最吸引人的也是其喜剧元素。然而,影片没有产生令观众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的效果。
影片前30分钟观感还可以,因为几个事件具有连续性,而往后的几个事件却越来越孤立,导演用了一种类似于“机械降神”的方法来让事件戛然而止。和娜塔莎的关系逐渐升温,结局竟然是她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说下车就下车了;被熊追逐了好几分钟,结局是熊突然被荒野猎人射倒;母子赶不上火车了,居然从天外飞来一个热气球……机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妈》里的机械降神除了强行把剧情搬回正常轨道,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戏剧性的效果,只能让观众感觉突兀,并且觉得前面所铺陈的剧情都在浪费时间。
整部影片充满了为了搞笑而强行加塞的桥段,比如贫嘴的列车员,误以为和他老婆有一腿的蒙古夫妇,带着自己妈和外婆来坐车的中年*。没有一点铺垫,无缘无故塞进这些强行搞笑的情节。观众对这样的笑料显然是不买账的。
在徐峥囧系列影片中,一般都有一个制造笑点的大配角,如王宝强、包贝尔。但在《囧妈》里,徐峥一个人承担笑点,列车员贾冰也有配合,但戏不多。笑点大打折扣,导演似乎想用主角和妈妈的频繁争吵来填充笑料,然而事与愿违,母子的争吵大多令人乏味。
如果说这个电影还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立意还可以,电影的主题是母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