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多地出现新冠病例,第二波疫情来了吗过
TUhjnbcbe - 2023/7/19 21:08:00

入冬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连续报告出现新冠病例。

尤其是年1月2日报告的河北石家庄疫情,截止1月6日24时已经报告确诊病例83人,无症状感染人,合计例。

这是不是说明新冠病*在冬季更容易传播,人们一直“预期”中的我国第二波新冠疫情真的要来了?

年春节还能好好过年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复习一下相关的几个流行病学术语:

地方性(endemic),outbreak(暴发),流行(epidemic),以及大流行(pandemic)。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描述某种流行病相对于前期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的普遍程度。

地方性

如果某种流行病在人群中以相当稳定,且可预测的速度出现,即观察到出现的病例数与预期大致相同,就属于地方性疾病。

这是由于,受地理、气候、生活习性以及疾病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某种流行病只能发生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区域。

这个区域,既可以是较小范围的一个城镇,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或者更大范围的一个或一些国家或大洲等。

但是,疾病不会蔓延到它应该出现的地区之外。

比如,虫媒(蚊子)传播的疟疾、登革热,也包括遍布全球多个地区的乙型肝炎,都属于地方性流行病。

因此,就目前情形而言,新冠疫情尚与地方性疾病无关。

不过,科学家普遍预期,新冠疫情不会被彻底消灭,大流行结束后最终会转化成地方性流行病。

就是在某些特定区域,也可能在某个特定季节,反复出现特定病*株的疫情,就如同每年冬季发生的流感一样,也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流行病。

暴发

暴发,是指发生病情的人数超出预期地出现增加。

也就是说,无论是原本存在疫情病例数突然超出预期的增加;或者在没有疾病的地方突然出现病例,那么只有1个病例也可以称为暴发。

当然,暴发仅限于相对较小的区域,也称为局部地区暴发。

比如,某个学校或单位暴发与某种食物相关的大肠杆菌等食源性疾病,即暴发食物中*。

再比如,近年来世界多地报告出现麻疹病例的情况,就被称为某地麻疹疫情暴发,即使只发现了一个病例。

同样的,就新冠病*感染而言,年年底最初在武汉被发现时,就被冠以“武汉暴发不明原因病*性肺炎”疫情。

而在年初我国新冠大流行被控制后,多地陆续再出现本地病例,都可以成为疫情的局地爆发。

流行

流行,是一种蔓延到更大地理区域的爆发。

也就是说,一种流行病从某地开始爆发,并传播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就属于流行。

比如,-年间发生在西非地区爆发的埃博拉疫情,由于蔓延到较大范围地区,足以被视为流行病。

大流行

大流行是一个与地理分布相关的术语,泛指疫情已蔓延到多个(2个及以上)大的区域、国家或大洲的流行病,通常影响相当大量的人口。

因此,大流行可以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大流行病,蔓延一个大洲的大流行病,也可以是蔓延全世界的大流行病,即全球大流行病。

就全球大流行来说,最近几十年的时间,能被称为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只有艾滋病,年的H1N1甲型流感,和这一次的新冠病*大流行。

年3月份后,新冠大流行是世界的,不是中国的

基于以上流行病学属于的含义,WHO在3月11日宣布新冠疫情构成了全球大流行。

自此之前,疫情在武汉暴发,迅速蔓延到我国全境,共累计记录到8万多个病例。

因此,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我国已经构成大流行,应该被追溯为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

但是,进入3月份后,我国新冠流行被迅速遏制,甚至说疫情基本被扑灭。

此后,尽管从4月份开始,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和牡丹江,吉林舒兰,北京新发地,*,以及其他多个地区地陆续暴发了新冠疫情。

其中,疫情规模较大包括北京的累计确诊例,*的确诊例。

这两次疫情,严格来说,已经不限于“暴发”,已经构成了局部地区的蔓延,即形成了区域性流行。

但是,在我国强有力防疫措施的控制下,疫情都迅速被控制,并最终被消灭,没有造成更大范围流行。

因此,自年3月份后,新冠大流行只属于世界的,不是中国的。

年伊始,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疫情看上去也有些迅猛。

据最新检测发现,已经从部分确诊病例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抗体,意味着疫情已经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未来还会有更多病例被检测出。

但是,在我国强大,甚至可以称为“不惜代价”,但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抗疫措施管控下,石家庄疫情也会被快被控制和消灭,相信绝对不会造成大范围蔓延、流行。

因此,如果非得问,我国发生第二波“疫情”了吗?

就局部地区暴发性以情而言,早已不是第二波,而是第N波的问题。

但是,所谓“波”,应该是指“大流行”中的高峰。那么,我们可以说,只3月份后,中国没有发生第二波流行。

相信,永远也不会再有第二波流行性疫情的发生。

年春节,还能好好过年吗?

最近多地陆续报告的局部地区疫情的暴发的确反映出了寒冷气候对新冠病*传播的影响。

但是,环境低温的影响仅限于对新冠病*传播途径中,病*需要历经体外过程的间接接触传播的影响。

年11月底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在环境中对温度高度敏感。

病*颗粒在22℃温度的玻璃表面上,可以在长达数小时时间内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保持感染力;但当温度升高到夏季室外常见的34℃时,类病*颗粒结构会迅速遭到破坏,失去传染性,尤其是处在干燥表面时。

由于直接接触传播病*在环境中经历很短的时间,环境温度几乎不构成影响。这也是在采取缓解防疫策略的国家,即使地处热带,或者夏季高温下,疫情仍几乎没有受到多打影响的原因。比如,巴西,印度。

年11初,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因素对新冠疫情传播的影响仅有3%的比重,也说明了这一点。

不同于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依赖于病*在环境物体表面长时间保持感染力。

显而易见,冬季低温环境下,病*可以在环境下中更长时间保持完整性和感染力,从而为间接接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这也就是钟南山院士日前所称的“新冠病*存在环境传人”,本质上仍然属于“人——物——人”的间接接触传播。

只是,像由海外进口的冷冻食品传播的病例,作为传染源源头的人远在万里之外而已,而促成新冠病*不远万里间接传播的关键就是低温冷冻。

而冬季,将有更多的被病*污染的物体表面充当间接传播的媒介。

这就是冬季疫情更难以防范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也提醒人们,冬季防疫,勤规范洗手,更严格的环境物体表面消*更为重要。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尽管冬季防疫难度更大,但是,病*传染终归到底是有接触传播。

这一点不改变,我国强有力的防疫策略对冬季疫情同样有效。

因此,近来频繁报告的局部地区疫情都不可能形成广泛蔓延,所能影响到的最多是局部地区。

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对人们春节回家过年不会构成影响。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地出现新冠病例,第二波疫情来了吗过